國小藝術人文課程音感教學創意活動設計
作者:台中市藝術與人文領域國小輔導小組黃子倫輔導員
壹、緣起與目的
法國文學家雨果曾說:『開啟人類智慧寶庫的鑰匙有三把,一把是數字,一把是文字,一把是音符』。可見音樂符號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.在國小音樂教育中,大致可分為一般音樂課程和特殊音樂課程,九年一貫課綱中,音樂科基本學習內容,包含音樂知識、音感、認譜、歌唱、樂器演奏、創作、欣賞等七大範疇;在教材內容上,第二階段(三、四年級)在表現試探面向上,包含從事節奏樂器、曲調樂器的個人與團體習奏,如:高音直笛齊奏、直笛與節奏樂器合奏;以及運用適當的記譜方式記錄創作之作品,如:五線譜、簡譜、圖形譜等。在基本概 念面向上,包含從事基礎的讀譜練習,如:固定唱名、邊聽音樂邊指認樂譜中的音樂符號;以及從事基礎的音感練習,如:節奏、曲調、調性,分辨樂曲的節奏,如:區別二拍子與三拍子、大調與小調、重複、級進或跳進的音型、上行或下行的音型聽辨等。在藝術與生活面向上,包含觀察及認識生活中各種物件發聲特性和習慣,選擇個人擅長的方式表現與分享,如:肢體聲響、動物的叫聲、樂器的演奏姿態;以及培養正確及尊重的態度觀賞各種音樂展演,如:守時、穿著整齊、自制、專注。雖然第三階段才有以固定唱名或首調唱名,唱出大調、小調或五聲音階等歌曲的教材內容。但四年級下學期翰林版中已出現固定、首調唱名之分。
無論是在音樂基礎能力訓練或是樂器教學上,首調唱名都是相當實用的具體教學方式(鄭方靖,2003)。學習固定唱名,在教學上能彌補首調唱法的不足,有發展絕對音高的可能(王潤婷,1999)。一般人運用首調唱名學習歌唱時,較容易掌握音準(鄭方靖,1997)。在1975年『首調與固定之爭』文中,邵義強建議在專業音樂教學上採固定唱名,在一般普及性的音樂教育上採『首調唱名法』。然而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,國小三、四年級學童處於具體運思期,即將進入形式運思期。研究者從事音樂教育十餘年,發覺孩子對於歌唱用首調唱名、吹奏直笛用固定唱名的抽象概念容易混淆不清,而且即使歸屬於特殊音樂課程中的藝才班,學生也多以背誦方式記憶唱名概念來協助視譜。在歸納音感教學專書及分析音樂四大教學法後,採用『聽覺』配合『視覺』的創新教學活動設計,配合學習單,提升學生視譜、調性感的學習成效。期望學生更容易明瞭音樂的真、感受音樂的善、體會音樂的美。
貳、方法與過程
調性教學之首調、固定調唱名為例。
二、教學目標:
1.
能根據聽音辨別音程高低變化。
2.
能分辨大小調調性聽覺上的差別及感受。
3.
能認識固定調唱名。
4.
能認識首調唱名。
5.
能用首調唱名寫出C大調音階。
6.
能用固定調唱名寫出C大調音階。
7.
能認識G大調。
8.
能用首調唱名寫出G大調音階。
9.
能用固定調唱名寫出G大調音階。
三、教學對象:四年級。
四、能力指標:
1-2-1 探索各種媒體、技法與形式,瞭解不同創作要素的效果與差異,以
方便進行藝術創作活動。
1-2-2 嘗試以視覺、聽覺及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,表達豐富的想像與創作
力。
1-2-4 運用視覺、聽覺、動覺的創作要素,從事展演活動,呈現個人感受
與想法。
1-2-5 嘗試與同學分工、規劃、合作,從事藝術創作活動。
六、教學時間:3節(120分鐘)。
七、主題架構:
八、教學流程:準備活動→引起動機→發展活動→綜合活動。
九、教學活動:
教學活動一:
|
|||||
教學領域
|
藝術與人文康軒版四下
|
教學時間
|
40分鐘
|
||
主題
|
調性教學
|
子 題
|
彩虹階梯
|
||
教學目標
|
1.
能根據聽音辨別音程高低變化。
2.
能根據音程高低變化在彩色地墊上正確移動。
3.
能分辨大小調調性的差別及感受。
|
||||
先備知識
|
學生具備音階概念。
|
||||
能力指標
|
1-2-2 嘗試以視覺、聽覺及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,表達豐富的
想像與創作力。
1-2-4 運用視覺、聽覺、動覺的創作要素,從事展演活動,呈
現個人感受與想法。
|
||||
教學步驟策略說明
|
教學時間
|
教學資源
情境布置
|
指導要點
注意事項
|
評 量
|
|
一、準備活動
16塊彩色地墊。
二、引起動機
(一)學生以每組4-5人的方式分5組。
(二)將16塊彩色地墊鋪成直線,形成音階彩虹階梯。
(三)教師向學生說明今天要玩一個彩虹階梯的遊戲,並用高大宜手號音階教學法複習學生音階概念。
三、發展活動
(一)教師先用鋼琴彈奏上行音階C4
至C5,下行C5至C4音階,並請
學生跟著哼唱。
(二)任請一位學生站在彩虹階梯一
端,接著教師彈奏從
C4到C5,
再從C5至C4的音階,並請學生
同步依序從第一塊彩墊往前跳,
再從最後一塊往後跳回來。
(三)暖身後,教師從C4開始任意彈
奏上行音階或下行音階,學生隨
著音階聲音的高低,遊戲式地往
前或往後跳。
(四)讓學生輪流上來玩。
四、綜合活動
(一)教師說明音樂和人相同,擁有不
同的性,亦即調性。
(二)利用學生耳熟能詳的歌曲,如小
星星、小蜜蜂,用大調和小調(第
3、第6音降半音)分別彈奏同
首曲子,讓學生用耳朵體會大小
調調性的差別及感受。
**(第一節課結束)***
|
3
2
3
2
20
2
8
|
同色地墊
兩兩並排
拼接。
搭配鋼琴
或其他旋
律樂器。
搭配鋼琴
或其他旋
律樂器
|
學生若發生音感薄弱無法正確在地墊上移動,教師可請台下學生用哼唱音階方式協助其正確移動。
|
將學生學習表現分為A:表現優異,B:表現良好,
C:有待加強。由教師運用觀察法評量,或請學生互評。
|
|
教學流程與示範
|
|||||
複習學生音階概念。
|
配合鋼琴讓孩子聆聽音階上下行移動
|
||||
遊戲式的音感訓練體驗。
|
兩人一組進行遊戲。
|
||||
用大調及小調彈奏同一首歌曲。
|
學生用耳體會大小調調性差別及感受。
|
||||
教學活動二:
|
|||||
教學領域
|
藝術與人文康軒版四下
|
教學時間
|
40分鐘
|
||
主題
|
調性教學
|
子 題
|
誰是首領?
|
||
教學目標
|
1.
能熟悉固定唱名的音階位置。
2.
能依據符號帽音名順序排列出C大調音階。
3.
能配合鋼琴用首調唱名唱出C大調音階。
4.
能依據符號帽音名順序排列出G大調音階。
5.
能配合搖手鐘用首調唱名唱出G大調音階。
6.
能辨識G大調固定調唱名音階和G大調首調唱名音階。
|
||||
先備知識
|
1.
了解五線譜的記譜符號。
2.
能用固定唱名唱出C大調音階。
|
||||
能力指標
|
1-2-1 探索各種媒體、技法與形式,瞭解不同創作要素的效果
與差異,以方便進行藝術創作活動。
1-2-2 嘗試以視覺、聽覺及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,表達豐富的
想像與創作力。
1-2-4 運用視覺、聽覺、動覺的創作要素,從事展演活動,呈現個人感受與想法。
1-2-5 嘗試與同學分工、規劃、合作,從事藝術創作活動。
|
||||
教學步驟策略說明
|
教學時間
|
教學資源
情境布置
|
指導要點
注意事項
|
評 量
|
|
一、準備活動
白板、24音手搖鐘、符號帽。
二、引起動機
(一)教師問學生有沒有綽號?或親人間稱呼的小名,提示音符也有音名和唱名之分,而且唱名有固定和首調之分。
三、發展活動
(一)教師利用五線譜音階複習音名C
DEFGAB的C大調固定唱
名。
(二)教師請8位學生上台來玩『誰是
首領?』遊戲,分別請他們戴上
寫有音名的符號帽,並說明首調
唱名就是『誰當首領誰唱Do』。
(三)教師接著由C大調開始示範,指
導學生按照音名順序排列,並配
合教師鋼琴,依序屈膝用首調
唱名由Do唱到高音Do。
(四)教師隨即變換音名(首領)為G,
當教師喊出G大調時,請學生依
照音名順序排列出音階,並搭配
搖手鐘唱出上行Do到高音Do及
下行高音Do到Do的首調唱名。
(五)依序更換另8學生上台體驗。
四、綜合活動
(一)複習認譜教學時的固定唱名法。
(二)將白板分為兩部分,左右各為G
大調固定調唱名音階和G大調
首調唱名音階。
(三)強調G大調首領G(主音)的首
調唱名法。
|
3
2
2
2
3
20
3
2
3
|
白板或黑板
符號帽
24音手搖鐘
白板或黑板
|
先讓孩子根據符號帽排出正確的音名順序,然後請孩子搭配鋼琴音階用首調唱名唱出上、下行音階。
教師需選擇#F手鐘讓第七位孩子操作。
請學生實際上台實作。
|
請孩子上台寫出音階唱名。
將學生學習表現分為A:表現優異,B:表現良好,
C:有待加強。由教師運用觀察法評量,或請學生互評。
|
|
教學流程與示範
|
|||||
請孩子上台寫出音階唱名。
|
讓孩子根據符號帽排出正確的音名順序
|
||||
搭配手鐘唱出Do到高音Do的首調唱名。
|
強調G大調首領G的首調唱名法。
|
||||
複習認譜教學時的固定唱名法。
|
請學生上台實作
|
||||
教學活動三:
|
||||||
教學領域
|
藝術與人文康軒版四下
|
教學時間
|
40分鐘
|
|||
主題
|
調性教學
|
子 題
|
國王家族大集合
|
|||
教學目標
|
1.
能依據皇室頭冠順序搭配手鐘排列出C大調音階。
2.
能配合搖手鐘用首調唱名唱出C大調音階。
3.
能依據皇室頭冠順序搭配手鐘排列出G大調音階。
4.
能配合搖手鐘用首調唱名唱出G大調音階。
|
|||||
先備知識
|
1.
能熟悉固定唱名的音階位置。
2.
能配合手鐘用首調唱名唱出G大調音階。
3.
能辨識G大調固定調唱名音階和G大調首調唱名音階。
|
|||||
能力指標
|
1-2-1 探索各種媒體、技法與形式,瞭解不同創作要素的效果
與差異,以方便進行藝術創作活動。
1-2-2 嘗試以視覺、聽覺及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,表達豐富的
想像與創作力。
1-2-4 運用視覺、聽覺、動覺的創作要素,從事展演活動,呈現個人感受與想法。
1-2-5 嘗試與同學分工、規劃、合作,從事藝術創作活動。
|
|||||
教學步驟策略說明
|
教學時間
|
教學資源
情境布置
|
指導要點
注意事項
|
評 量
|
||
一、準備活動
白板、24音手搖鐘、頭冠。
二、引起動機
(一)請學生回想『首領』遊戲,因為首領的領土越來越大,於是形成一個王國。
(二)教師透過頭冠介紹王國王室成員。
三、發展活動
(一)教師請8位學生上台來玩『國王
家族大集合』遊戲,分別請他們
戴上頭冠,並依王室角色順序拿
取標注音名CDEFGAB等手
搖鐘。
(二)教師接著介紹王室各角色名稱,
以及相互之間的關係。
(三)教師由C大調開始示範,當教師
喊出C大調時,學生就要依序用
手搖鐘搖出C大調音階(上行下
行各一次)。
(四)教師接下來請剛才拿G音的學生
當國王,其餘學生依王室順序排
列,並更換頭冠。
(五)教師依G大調首調唱名音階更換
學生手搖鐘,其中音階第七音角
色學生同時手拿F及#F手搖
鐘。
(六)教師透過學生實際搖出G大調音
階的聆聽感受,幫助學生辨視學
習G大調第七音要昇高半音,以
及G大調五線譜第五線要加#記
號的概念。
(七)教師讓學生輪流上台扮演體驗。
四、綜合活動
(一)複習認譜教學時的固定唱名法。
(二)將白板分為兩部分,各為C大調
和G大調音階,讓孩子辨識兩者
固定調唱名和首調唱名的異同。
(三)強調G大調國王G(主音)的首
調唱名法。
|
2
2
3
2
2
3
20
2
2
2
|
八個頭冠
24音手搖鐘
白板或黑板
|
皇室順序為國王、小公主、小王子、侍衛、皇后、大公主、侍衛、大王子。
教師說明皇
室中最重要
的是國王、小
王子和皇后
(主音、三音
和五音);大
公主陪伴母
后(下中音趨
向屬音);小
公主愛黏國
王(上主音趨
向主音);大
王子是繼承
人;一位侍衛
護衛小王子
(下屬音趨
向中音);一
位侍衛護衛
大王子(倒因
趨向主音)
運用辨示學
習法(Discrimi
-nation)讓孩
子明白為什
麼F需要升
半音。
|
將學生學習表現分為A:表現優異,B:表現良好,
C:有待加強。由教師運用觀察法評量,或請學生互評。
|
||
教學流程與示範
|
||||||
請學生配合頭冠排列出皇室成員。
|
換G音當國王,並成員用標示
有音名的手鐘搖出G大調音階。
|
|||||
學生輪流上台體驗。
|
教師提問進行辨識學習
|
|||||
教師強調C、G大調的首調唱名
|
教師分享調性概念
|
|||||
叄、結果與建議
一、成果:
經過這三節課的教學活動,孩子音感學習中的調性感和調性認知增加了不少,而且透過遊戲故事性的引導,孩子學習的動機增強許多,不再因害怕課程太難而排斥學習。研究者發現,當孩子動機被引發,就算學習狀況不好的孩子,在其他同學的協同幫助下,也提高了教室學習的參與感,不再只是教室的客人。甚至連班上參加管樂團、已具備調性樂理知識的孩子,非但沒有因為早學過覺得無聊,還會主動提問調性相關問題,因為這些知識對他們而言,多半靠背誦記憶而來,沒有實際機會體會感受調性在音樂中扮演的角色。研究者發現,這次調性教學的教學策略,較能有效提升學生對音感、調性學習動機,點亮孩子上課時的眼睛,在不知不覺中體會抽象的音樂符號概念,及調性給人的感受。
二、建議:
在傳統觀念中,常常聽到某些人自嘲是『音痴』,或是天生沒有音樂天份,只有羨慕懂音樂或音樂人的份。其實,音樂學者高登的研究早就指出,每個人都有『音樂性向』,而這個音樂性向只有多與少的程度差異,並非有與無的區別。在翰林版四下藝術人文課程中,仍然採音樂知識概念灌輸的方式,作為教師教學時的指引。這樣的教學很難提高孩子學習興趣與動機,進而『翻轉教室』。在音樂教室中,為了提升孩子對音高的辨識能力,需要給予孩子聽覺和視覺的回饋;比起單獨聽覺上的回饋,聽覺配合視覺的學習更有效(Phillips,1996)。在曲調學習時,孩子不但要先有高音低音的聽覺回饋,還要有上行下行運動的感覺(范儉民,1990)。研究者分析音樂四大教學法,截取當中音感、調性教學的教學策略作為發想創意教學的依據,『國王家族大集合』則是希望賦予音階意義,幫助孩子將來和聲概念的學習,也許不盡完善,甚至事後才想到彩色地墊若有英文字母效果更好!不過若當它是行動研究,也期許能成為其他音樂教育人員集思廣益、創意發想的刺激。
註1:『一線二線慢慢加』是指達克羅斯教學法中的認譜教學法,讓孩子先從一線
譜開始學習,接著兩線譜、三線譜、、、、五線譜等慢慢增加視譜認知。
註2:音名彩色地墊:
肆、參考文獻
王潤婷(1999)。音感的探索。台北:大陸。
范儉民(1990)。音樂教學法。台北市:五南。
莊敏仁(2012)。兒童唱歌聲音與歌唱調性感之研究。臺北市:東和音樂出版。
鄭方靖(1997)。樂教新盼文集:分享音樂教育的新觀念,新方法及好素材。高雄:
復文。
鄭方靖(2003)。樂教深耕文集。高雄:復文。
Phillips,K.H.
(1996).Teaching kids to sing.New
York:Schirmer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